综合

黄巢最霸气的一首诗原文(莫言马上得天下)

《菊花》—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卐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傲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然而,唐末⊙诗人林宽却说:“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吟诗作赋,评点诗文不是文人的专长,许多出身草莽的英雄一样会写诗、能“解诗”,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黄巢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Ψ 迎风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喜爱。有人赞美他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黄巢的菊花诗,却别出新意地说出了菊花的不▃同,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这首诗】的题目在《全唐诗》中又作“不↓第后赋菊”,说明是黄巢科举落第后所作,按理说科举考试失败,诗人的心里应该多少会有些消沉,写出的诗『也应该带有些落寞,然而,黄巢在这首诗里却一反常〓态,丝毫没有表现出消沉、落寞的感觉,反而给人一种激昂、凌厉、决绝的声情气势。让读者在诗中感受到ζ 了他充满高度自信的信心。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重阳节赏菊的风俗,传承已久,在民间重阳节也是菊花□节。所以诗的第一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下面的句子合辙押韵。“待到”菊花节那一天又会怎样呢?按一︽般读者的想象,无非就是写菊∮花盛开,香气袭人,要么就〖是写节日盛况空前,场面热闹非凡。然而,诗人却抛出了石破天惊的一句—“我花开后百花杀”

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诗人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诗人把自我比喻成菊花,把菊花作为广大受压迫百姓的象征,而与之对应的“百花”当然就是暗指腐败黑暗的朝廷。这一句诗坚定决绝,展示出了黄巢作为①农民起义领袖果敢坚毅的精神风貌。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金黄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浓郁香气,直上云霄,弥漫全城。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高洁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凌寒傲霜的品格,诗人这里却用▽奇特的想象力,激昂的词语,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精神与性格,把金黄色的花瓣想象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隐者高士之花成为农民起义军战士之花。

诗人笔下的菊花改变了过去↙的那种清幽淡雅㊣的静态美,显示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激情的动态美。“冲”、“透”二字,分别写出了强盛的战斗气势与主宰一切胜利的深刻愿望,表现△出了黄巢想要推翻腐朽的朝廷,从而改朝换¤代,还百姓和平安定生活的远大理想抱负。

黄巢起义

黄巢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面对唐朝末年,朝廷腐◤败黑暗,地方藩镇割据,战争频仍,百⊙姓广受压迫,苦不堪言的社会环境,黄巢毅然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乾符二年(公元875),黄巢领导发动农民起义,他发誓要推翻腐朽的唐王朝,扫清割据的∩藩镇,统一天下,重新建立一ω个和平安定的国家。他将自己的抱负写在另外一首菊花诗《题菊花》中: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①。

黄巢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不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而是要用自己的双手,依靠农民起义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势必取唐王朝而代之。黄巢用“他年我若为青帝”这样豪迈雄壮的语言,展现出了他身为农民起义军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

广明元年(公元880),起义军攻下长安城,黄巢在长安建立大齐国,登上了皇帝位≡,年号金统。四年后,由于种种↑原因,黄巢兵败自杀,只留下三首诗,收录在《全唐诗》中。黄巢的人生虽然短暂且令人惋惜,但是他在自己的诗中展现出的远大理想抱负和坚定决绝的战斗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两首菊花√诗,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赏并传颂。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语言、意境、还是创作手法都使●人耳目一新。艺术的想象力是和诗人的生活实践和广阔的胸襟息息相关的。没有黄巢那样的远大抱负和战斗精神,是不可能写出“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句☆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的▼。把菊花和身穿盔甲的战士联想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动态美,这只能来源于战斗生活的实践。这也正是“自古英雄皆解诗”的真正含ㄨ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