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怀梆老少换经典选段(大学生深入怀梆村)

中国青年网沁阳7月14日电(通讯员 荆恒磊 汪玲玲)有一种艺术,生于乡土、兴于民间、百姓钟爱、传唱不衰。在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紫陵镇,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投身于怀梆戏曲之中,享受快乐,无私传承,自谓是“快乐农民”。7月4日,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研团的志愿者们便来到了这个为人称道的“怀梆村”——宋寨。

“今天俺代表宋寨的父老乡亲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这天儿热得很咧,乡亲们特地提』前为大家备好了西瓜。”陈典义老书记接到调研团的时候操着当地特有的方言热情说道。

陈典义老书记热情招呼乡亲们为大家准备好甘甜的西瓜。中国青年@ 网通讯员 王露霞 摄

光辉历史显渊源,宋寨怀︾梆美名扬

“那会儿建村剧团时,全村乡亲自愿拿粮食,最多的拿了一石五斗玉米来建立剧团,积极性相当高」。”怀梆老艺人刘定山一边回忆说,宋寨怀梆演出历史久远,1950年春在村干部支持下便成立了怀梆剧团。“剧团建成后,当时村里的父老乡亲都乐坏了,终于有了属于自个村儿的剧团了。”

“村剧团最红火▆时是在1953年,从大年初一演到二月初,一天演三场,总共演过100多场。周边五六个村的人都来看,一场能有上△千观众。没板凳,大家能站两三个小时。”聊起剧团的兴盛史,怀梆艺人和老人们无一不谈到这一点。

一个房间的墙上挂满了这个剧团曾经获〓得的荣誉。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露霞 摄

2010年6月宋寨村被←确定为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调研服务团在多次走访实践中发现,宋寨怀梆艺人对怀梆的热爱是发自内心最◆真实最真挚的感情。“偶然一次机会我听到了团长的手机铃声,就是一曲高亢嘹亮的怀梆唱腔”队员宋航说。

聆听传承者之音,发扬老怀梆之∴魂

调研服务团到达当天,在陈老书记的应邀下,国家级怀梆传承人赵玉清和省级怀梆传承人孙国成两位艺人现场为队员和乡亲们清唱了怀梆戏曲。“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大唐河山,万岁爷登卐龙位,国泰民安。文武臣一个个把陪伴……”,随着一曲曲粗犷豪放的怀梆唱腔响起,在场所有人都沉醉其中,默默品味那※字正腔圆、韵味十足的独特唱腔,仿佛在聆听着◥天籁之音。

“我以前只觉得听戏枯燥无味,但是现在,我似乎体会到了戏曲的魅力之处。”队员岳浩惊讶之余又略带欣喜地告诉团队成员。

国家级■怀梆传承人赵玉清在教队员们学唱怀梆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露霞 摄

宋寨村是个一两千人的大村子,村中广场上有个像模像〖样的“人民舞台”,老艺人赵玉清跟队员们介绍到:“怀梆演戏戏码讲究,比如正月演猴戏《闹天宫》、《闹龙宫》,清明演《小寡妇上坟》,七月七演《天河配》等。剧团过年演戏一般不演苦情戏,要演喜剧。”

机会难得,队员们当即拜师学艺,跟随赵老师学】唱《反西京》中的精彩选段。“这个调调在结尾要拉长音上扬,对,对,拉长……”赵老师讲解要领之余,两眼满○是慈爱。学唱的同时配合着相关动作,到最后队员们学得也是有⊙板有眼的。

传承之路阻且长,青年一代要担当

队员们在调研走访的过程中,搜集到了流传在当地关于怀梆艺人的大量俗语:当地卖牛,要看红锥《坐楼》;脱裤当衣裳,要看银成《反西唐》;哪怕三天不吃盐,要看小翠《双孝廉》;任凭三天不吃饭,要看怀印《合手剑》;天塌大事不用愁,先看小成《上门楼》……

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在向实践队员说起他心中的怀梆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露霞 摄

问及这些俗语中的艺人事迹时,多数艺人表示年代过早,怕是无事迹留存。即便如此,队员们也能感受到这些俗语中的艺人早已深深烙刻在怀梆艺人乃至乡民百姓的心中。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逐步推进,宋寨怀梆剧种现状也不容乐观。从队员们发放的“非遗”文化推广与普及情况调查结果来看,超过半数的宋寨村民普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了解甚少。部分中青年表示对怀梆戏曲不感兴趣,认为那些只是供老年人消遣的娱乐方式,并不觉得怀梆是一种艺术或者文化。而大部分老年人谈起怀梆则是持认可喜欢的态度。

“一个剧种的形成需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但是消亡→却可能只在一瞬间。宋寨怀梆能否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发扬下去,使其六十七▂的传唱经久不衰,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思索了。”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负责人丁永祥在采访时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