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诸葛亮舌战群儒中各个人物的简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

——杜甫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知道,上面杜甫这句诗里面描写的主人公是诸葛亮,他虽然未能完成毕生心愿,就匆匆撒手归天,但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佳话,例如三分定国,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等,而在这所有故事当中,“舌战群儒”的故事算是最为经典的之一,所以毫无争议地被选进了中学语文教材。

诸葛亮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出现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话说诸葛亮为联吴抗曹而出使江东,在谒见孙权之前,与江东文武二十余人会于外堂。其中张昭等多数文臣主张降曹,知诸葛亮来意,故意↑挑起论争,欲使诸葛亮知难而却。谁知诸葛亮从容不迫,对答如流,采用先守后攻、各个击破的策略,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驳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虞翻“不能对”,步骘“默然无语”,薛综“满面羞惭”,陆绩“语塞”,严唆“低头丧气”,程德枢亦“不能对”,使东吴主张降曹者理屈词穷,尽皆失色。这一场舌战群儒之后,孙权坚定了联刘抗曹的信心和意念,直接促成了后来的赤壁大战。下面草作打油诗一首:

学富五车名∑ 神州,

三顾之情恩相投。

舌战群儒张陆程,

赤壁决胜见成功。

几百年来,诸葛亮“舌战群儒”故事在民间信为真事,几乎成了诸葛亮智★慧与胆略的象征,这个词语也变成了夸赞别人能言善辩的褒△义词。追本溯源,我们会发现,该故事在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中即有简略的描写。在《平话》启发下,罗贯中对〖此故事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通过诸葛亮博雅、雄辩与众儒生的迂ξ 腐、钝拙的对比描写,充分表现了诸葛亮作为智慧化身的艺术形象。

诸葛亮驳难江东诸儒,委实出尽了风头。那么,这件事是否于史有据呢?关于诸葛亮出使东吴,联吴抗曹之事,史籍记载甚详,据《三国志》诸葛亮、鲁肃本传记载可知:刘备当阳大败,势单力薄,无地依存,面临覆亡之灾。诸葛亮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孙权)”。诸葛亮一到孙昊,因孙权当时拥兵在柴桑,“观望成败”,急于了解曹操【方面的情况,立即接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首先劝孙权放弃“观望”态度,说曹操大军压境,若能以昊、越之众与之抗衡,就当早早与之断绝关系;若不能与之抗衡,何不按兵束甲,早早投降。诸葛亮认为,现在孙权“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不但如此,诸☆葛亮还用“激将法”告诉孙权:刘备是不会拜倒在曹操脚下的。孙权听罢,果然不甘示弱,决心抗曹,遂向诸葛亮问计。诸葛亮给孙权分析了曹车的弱点、孙刘双方的优点,对战争前景』作了乐观的估计。据《三国志·鲁肃传》和《资治通鉴》所记,赤壁之战前夕,东吴统治集团内部对曹操是战还是和,是有意见分歧的。以重臣张昭为首的一些人认为,曹军锐不可当,“皆劝(孙)权迎之”。最初孙权也抱观望态度,战和犹豫不决。但诸葛亮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前途的乐观预测,极大地鼓舞了孙权,坚定了抗曹信心。加之周瑜、鲁肃等人劝说,遂决定“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联刘抗曹。接下来,便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战。

以上所述可见,在整︽个刘孙联合的过程中,根本没有诸葛亮在会见孙权之前在外堂与群儒“舌战”之事。所谓诸葛亮“战群儒”完全是《三国演义》作者对诸葛亮形象成功的文学塑造和文学虚构。当然,或许会有人问,这种虚构价值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有了虚构才会有情节,有情节才会有故事,有了故事才会吸引人。而这恰恰也是作为文◣学名著的《三国演义》与作为史学经典的《三国志》之间的巨大差异。

所以,就历史的真实情形而言,并没有“诸葛亮舌战群儒”这回事。对此,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德章就提出在‘舌战群儒’一节中,罗贯中让薛综、程德枢出场与诸葛亮辩论,而事实上这两人当时身处远在今越南北部的交州,而非柴桑;张昭为汉末著名文人,是孙权→的辅佐要员,作为晚辈的诸葛亮,假如真与其有所辩论,也绝不可能使用‘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这样尖酸刻薄的词句,而张昭的反应却只是卐‘无一言回答’。”(《解放军日版》2008年8月11日第10版)

或许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2008年,吴宇森导演,梁朝伟、金城武等众多大腕级◆明星加盟的电影《赤壁》中,就完全省去了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情节情节。对于这一处理↙,当时有很多观众感到难以理解。而导演对此的解释则是,虽然《三国演义》中有“舌战群儒”的描述,但更为真实的《三国志》却没有相关记载,因而电影拍摄组就将这一故事给取消了。

欢迎屏幕下方留言,我是“yan燕”,喜欢记得点赞关注哟!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