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明朝内阁制度深度解析(天子的幕僚集体的)

自洪武年间胡惟庸案后,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皇权,废除丞相一职。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出于建立自己的文官集团的目的,起用了一些职位低微的翰林院学士组成内阁,协助君主处理政事。自仁宣二朝时起,票拟制的确立,标志着明朝内阁制度初具雏形。

到了正德至嘉靖▓年间,明朝内阁制度正式形成,首辅制确立后,内阁◢诸臣群体之间的权力差异逐渐拉大,等级制度逐步森严,内阁组织日臻完善。本文将从明永乐朝时讲起,浅谈下明朝内阁制度以及该制度对明朝政局的影响。

一 、永乐大帝 初创内阁

1402年7月,燕军攻克明朝首□ 都金陵,建文帝的叔叔朱棣登上了皇帝宝座╳。当月初四,朱棣任命黄淮为中■书舍人,次日提拔杨士奇为翰林院编修,初十日,朱ξ棣又命金幼孜、胡俨二人为政务检讨,十七日又升时下大儒解缙入翰林院担任侍读,仅在一→个月内,解缙等五人便相继进入翰林院中。不久,这五人便相①继进入明成祖的内阁之中,开始协助皇帝处理相关政务。

1、群体辅政 皇权附属

无论是先朝的丞相政治制♂度以及明代的内阁ㄨ政治制度,都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它们必然有着时代所赋予的政治因素。自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原本统领百官以及各政府部门的相权开始向皇帝、六部及都察院等机构∏转移。

然而,虽♂然丞相制度已经被废除,原本属于丞相的权力也被分流至各处,但是这并不能使“上情下达”这一基础相责随Ψ之校外。同时,由于过去千年的丞相制度,早已形成了强大的历史惯性,各级官僚以及地方政府受到丞相制度影响所形成的观念与意识仍然坚若磐石。

在这种背景下※,明◥代皇帝及中央政府必须要开创一个特殊的政↘治制度来填补相权被废后留下的真空ぷ。因此在不违背祖制的前提下,明成祖在原有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将他们改组成一个对皇帝直接负责的领导性组织,并给他们贴上了新的标签——内阁。

2、心腹之人 文治武功

解缙等人的入阁▓∑,基本上是依据朱棣的本】人情感而作出的选择。解缙乃当时之大才,朱棣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对解缙的赞赏,除了「解缙之外,金幼孜、胡俨、杨士奇等都是当时名重一时的饱学儒士,而且他们在明成祖靖难后都表达了对新朝廷▼的忠心。这样,他们在政治能力与々对明成祖的忠诚度上,均是阁臣的合格人选。

内阁众臣入值的主≡要内容是参预机务,其主要内涵有二←,一是作为皇帝的@ 政务顾问,了解相关政务信息,并参与到核心机密的咨询以及国家基本政策的制定当中;第二就是担任皇帝的机要秘书,代替皇帝草∮拟圣旨,诰敕以及相↑关文书等,这一■点可以从《明史》中略窥一二。

一次,明成祖召见解缙等人╲说:“尔等朝夕左右,朕嘉尔勤谨,时言之宫中。恒情,慎初易,保终南,愿共勉焉。”又云:“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书下也……。”从上述情形我∞们可以看出,内阁︻作为所谓的“代言之司”,与中央政府的各级部门都有文书往来,实际上起着皇帝智囊团或天子幕僚的作用;内阁众臣侍帝左右,从容献纳,帝尝虚己以听,”这里内阁众臣从事的是一种谏言的言官工作。

除了文治之╳外,扈从行营☆也是永乐朝堂内阁的经常性任务。明成祖继位□ 后,北方瓦剌等蒙古诸部仍对中原虎视眈眈,为了消』除北境威胁,朱棣先后五次远征蒙古,每次都选阁臣扈从。金幼孜、胡俨、杨荣等人多次随军一同∩出征,协助明成祖处理相关军务。

以杨荣→为例,永乐八年领中央禁军护卫一职;永乐十※二年给随侍的皇太孙朱瞻基(明宣宗)讲解军务理●论。到了永乐二十年,一切军务均由杨荣协助皇帝及太孙办理。正是由于多次扈从行营,杨荣深受朱棣赏识。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远征蒙古时于榆木川↘因病归天,当时杨荣与一同随▲驾的金幼孜密议,认为赵王汉王对太子不满,此时皇帝又在远征途中崩逝,如果被汉赵二王得知皇帝龙驭∏宾天的消息,有可能会带兵攻回京师谋反。为了避免内乱,杨金二人决▽定秘不发丧,在这一重大变故中,由于杨荣、金幼『孜举措得当,太子朱高炽得以↘平稳继承皇位。

综上所述,虽然永乐朝堂的内阁众臣都㊣ 是皇帝心腹,但是职◥权及品阶都不高。同时明成祖还对内阁众臣参预机务进行了严格限制,削减他们处理一些政务的实权,使他们只起着顾问与机要秘书的作用。自明成祖创立内阁时期,朱棣就★规定“内▓阁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政策执行上内阁和其他政府部门不存在从属关系,同时内阁本身也没有自己的下属机构。而朱棣本身又是一位权力意△识极强的君主,不愿意将过多的权力交付▼给内阁处理。由此可以看出,永乐←时期的内阁权力极其有限,只是充〓当皇帝身边具有参谋性质的一个组织。

二、 “票拟”“首辅”,孰功孰过

1424年朱棣驾崩之↘后,太子朱高炽继承皇位,改元洪熙,是为明仁宗。朱高炽为人宽厚但多病,朝中诸事多由其子朱瞻基(明宣宗)打理,为了理政方●便,内ζ 阁的权力开始逐渐壮大,并逐渐凌驾于原本的∮六部之上。在内阁权力制度的发展史上,“票拟”以及“首辅”的确【立标志着内阁由天子的幕僚转变成为集体“宰相”。

1、票拟制度 局限于人

票拟的制度化使得内阁地位获得第一次飞跃,自明仁宗起,内阁诸臣开始々对各地官吏以及中央政府的奏◥章进行预览批注,各地奏章通过驿站送入京城后,并不直接呈于◇圣上,而是交付◢内阁之中,由阁中众臣对其进行审阅批注,并在一旁附上相应的解决意见,再由皇帝审阅后批红,之后分发到六部及地方基层。

这种方式虽然有效减少了皇帝的工作量,但是却给明朝☆中后期的政坛混乱埋下了祸根。之所以说票拟制度为明▓朝中后期埋下了祸根,是因为票拟↑制度需要皇帝和内阁众臣上下一心,且皆为明君贤臣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仁宣两朝政治开明,皇帝励精图治,文官集团更是有杨士奇、于谦等当世之大才◥,因此内阁票拟制度能在仁宣二朝发挥出效果。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多半昏庸怠政,要么将批红大※权全部交予司礼监太监,要♂么深居內宫,对各种奏章充耳不闻,任由朝政腐败,官吏枉法。

2、首辅专政 另类宰相

除了票拟制外,明朝内阁制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首辅制。自明成祖创立内阁之初,阁中众臣就有主次之分↘▅,永乐时期明成祖内阁就☆以解缙为首。到了宣德、正统年间时,阁臣论政都以杨士奇为首。

而首辅制真正成为明朝内阁制度的一部分时,还要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由于嘉靖是以外藩入继大统的皇帝,并没有在中央培植自己》的相关势力。嘉靖甫一▽继位,就开始准备给自己的亲生父亲上尊号,但是遭到了时任内阁群Ψ 臣之首杨廷和的强烈反对①,史称大礼议之争。

结果嘉靖帝一怒之下,逼迫杨廷和等人离开朝堂,返回故乡休养。而以张璁为首支持嘉靖为父上尊号的大臣们自然受到了嘉靖帝的赞赏。嘉靖帝赐予→了他“真有密谕,卿勿令∑他人测知,以泄事机”的特权,并允许他“入奏无拘时”。张璁为人刻薄,权力欲又极其旺盛,加上其背后又有天子撑腰,自然在内阁之中处于专决地位,他将票拟ξ与应对大权揽入怀中,其他阁中众臣只√能“参议论而已”,甚至〓唯唯诺诺,不敢可否。

至此,首辅之权已初步○形成定制,即以一人专决为基础,一人独揽内阁中的批注工作,其他阁臣的作用开始趋于功能化及参谋化。在张璁以后,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历代首辅,均对首辅权力及地位加以巩固。就比如︾在夏言担任首辅期间,凡是专决立断●,但有议论,时任次辅严嵩均不敢表达任何观点。

由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嘉靖朝及以后的历代首辅,在内阁之中都有专决独断的特权,身居百官之『首,是有实无名的另类宰相。首辅权力ξ之大,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内阁诸臣々为了首辅之位互相攻击,朝中朋党之争更是数不胜数,导致明代在中后期深陷朝堂内乱之中。

三 结语

自胡惟庸案后,洪武大帝朱元璋废相,解除了各级政府与皇权之间的一道藩篱,然而由于千年来形成的历史惯性,缺少丞相意味着朝中失去了能◤够上情下达的☉中转站。因此明成祖在不违背组织的情况下设立内阁,以群体参谋的形式代替前朝的丞相制度

虽然仁宣二朝之后,内阁又由原本的集体参谋渐渐转变为群体丞相制度。但是由于朱元璋「不设立宰相的祖训,犹如一柄悬天之剑始终挂在明朝后世君◥臣的头顶上,即使嘉靖帝这种公开声称内阁实乃宰相职责的皇□帝,却也不敢将内阁更名为宰相。

内阁无相名,而有相职,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矛盾,它使得内阁所从事的政治活动有名无实,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内阁的政治活动空间;内阁无←相权,而有相责,这也▓是一种矛盾,它使得内阁不得不常常面对朝廷上下过高的期望值,同时也要替皇帝和六部官员背一些不在他们职责范围之内的黑锅。

这也导致很多阁臣不愿再一心为国,在明末名臣张居正去╲世后,后续继任的内阁首辅及阁臣》都以祖制为由限定自己的对应职权,作为自己寻求逃避责任的保护伞,阁臣→以无权之官,强作有权之事,并受其责,焉能不以悲剧收场!

参考文献:

1、《徘徊于思考:中国近三十年来明代内阁研究评述》

2、《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及其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