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一生(一代数学天才华罗←庚)

1985年6月12日,在东京大学的演讲台上,一位75岁满头银发的科学家正在进行《数学的理论、应用与普及》的学术演讲。

只见他先是娓娓道来,然后是激情澎湃。他一边讲,一边把西装脱了,把领带也解开◥了,还拿着拐棍当起了教鞭。

本来预计45分钟的》演讲,他却讲了 65分钟。演讲完毕后,他已经是汗水淋漓、精疲力竭。

观众们给他精彩的演讲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也高兴地跟大家挥手致意。

13分钟后,他突发心脏病倒在讲台上。经5个多小时的抢救,他于当晚10时9分确认离世。

他就是华罗庚,一个伟大○的数学家。

那次演讲,是他◢此生上百场学术演讲的最后一次。一代①数学天才就这样陨落在他热爱的讲台上。

他曾说:“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虽然他只↓有初中文化,却通过勤奋和自学成才。他被誉为“中国现代□ 数学之父”,“中国数学之神”,“人民数学家”。

出生贫寒,遇到人生第一个伯乐

华罗庚1910年11月出生在江苏金坛县,一家人都靠父亲开的一个小杂货店艰难谋生。

虽然家境贫寒,但是父亲还是把唯一的∮儿子送到学校学习。

别看后来的华√罗庚是一个大数学家,但是他小时候的成绩却很差,是◆人们眼中的“傻孩子”、“罗呆子”,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多√数人都不大理解。

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全家人过年去庙里拜佛,等庙会散了,大家发现华罗庚不见了。一家人急得要命,到处找他。

结果华罗庚傍晚时分气喘吁吁的跑回家,告诉家人说※,“庙里没有真♂菩萨,都是由人假∴扮的!”他兴奋◢的样子,简直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因◥家境不好,华罗庚不得不经常帮着父亲看店,但¤是他对这个工作根本不上心。他不愿意和顾客攀谈,他巴不得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看书和演算数学题。

家里没有☆钱给他买本子,华罗庚就把包棉花的纸积攒起来,用╱手一张张将其展平,整整齐齐地码卐在一起,用来写字和■算题。

一次,有个妇女』来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卐数学题。那位妇女问∞棉花多少钱一包? 华罗庚头也不抬地说:“43526”。结果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

这时华罗庚才抬起头,说了棉花的价格。原来他刚才说的是数学题的答案。

等妇女买完棉①花离开后,他坐下来↙准备继续算题时,才发现草稿纸没有了,他想一定是刚才那位妇女包棉花时带走了。

华罗庚这下可急坏了,于是顾不得小店无ㄨ人看管,跑出门就去追。幸好遇到一【个好心的黄包车师傅,拉上他向前方追去……

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跟对方说:“阿姨,请……请你把草纸还给∑我。”

那位妇女听了,把棉花往怀里∏抱紧了,生气地说: “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又不是♂你送的”。

听到对方的话」,华罗庚▼头上都冒出了汗。他急急地说Ψ:“阿姨,要不我花钱把它买下来吧”。

说完就准备掏钱。那位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的执着感动了,她噗嗤笑了一下,就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

因为对数学的偏爱和喜〖好,华罗庚在数学方面表现出了特殊◎的才华。

有一次上㊣ 课,他的初中数学老师王维克给全班〖出了一道数↘学题,这是一道出自《孙子算经》的题目:“今朝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正当大家都在紧张思索时,华罗庚举手说出了正确答案:“23个。”

华罗庚的数学天赋●让王维克刮目相看。

所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王维克就〓是华罗庚的第一个伯乐。

当时王维克批改【作业时,发现其他同学的作业字迹清楚整〗洁,跟老师的讲解思路完全相同。只有华罗庚的作业涂涂改】改,说明他做题时是经「过独立思考的,并找到了最简捷的算法。

之后,王维克常常给予华罗庚鼓励和指导。最后,华罗庚这个在其他老师眼中的“差生”,以年级第二名的成绩顺利毕业。

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初中毕业证书,竟然是他这一生々唯一的证书。

挑战权威 ,遇到人〓生第二个伯乐

华罗庚15岁从金坛中○学毕业后,曾经去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读书。当时因为家里交不起学@ 费,他只读了一年,就离开学校失学了。

虽然不能在学↓校学习,但是他却把《微积分》、《大代数》和《解析几何》一直︽带在身边,在帮家里看店时看书学习,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由于他心无旁骛的学习,顾客来买东西↑时,他经常把东西拿错,被人嘲■笑为“罗呆子”。

父亲看◆到儿子这般“不着调”,常常责√备他,甚至还烧毁过他的书籍和笔ζ记。他跟儿子说:“你就别再想什么去求学了,咱这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来!”然后便张罗着给他娶妻生子。

1927年,17岁⌒的华罗庚在父母的安排下,跟秀丽※端庄的女子吴筱元结了婚,俩人结ㄨ婚第二年就有了第一个女儿。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华罗庚刚开始享受到初为人父∞的快乐时,家里便传︻来噩耗:母亲因瘟疫去世。之后,华罗庚★也染上了风寒。

那几个月,华罗庚发着高烧,说着胡话,气息奄奄。来给华罗庚看病的医生都说:“不要再用药了,没用了,他想吃什么,就给他弄点什么吧!”

可是,吴筱元却说:“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就〇要治好他!”

为了给丈夫治病,吴筱元把嫁妆都卖卐了。在妻子的悉心照顾卐下,华罗庚终于』转危为安。

可是,华罗庚却再也不能跟以前一样正常行走了,他的左腿每次走路必须画一个圈才能落地。他自我调侃说:“这是圆和切线的运动”。这个病让他变成了一个瘸子。

苦难的日子总是①漫长而难捱。但是,华罗庚不想被苦难→打倒。

他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ㄨ双腿!”他用4年的时间,自学完成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课程。

好运总是青睐勤奋努力▃的人。

就在华罗庚18岁那年,时任金坛县中学的校长王维克≡老师,邀请华罗庚到学校当◥会计,并做一些事务工作。

晚上八点№回到家里,华罗庚就开始畅游在数学的世界里,常常☆一钻研就是深夜。

一个偶然的机会,19岁的华罗庚在《学艺》杂志上,看到一篇由苏家驹教授撰写▲的文章《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

在经过认真阅♂读与思考后,他发现文章中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于是他问王校长,“能不能写文章批评苏教授文章中的错误?”

看到华罗庚严谨的态度,王维克一如既往的鼓励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是圣人也难免有错,你不必担心,认真去『做吧!”

王校长的话给了华罗庚莫大的鼓舞。于是〖他花了几天时间,用心撰写了◎一篇理论详实、逻辑严谨的文㊣ 章。

此文1930年在上海的《科学》杂志发表后,引起了不少行⊙业内人士的重视,包括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

当熊教授得知这篇逻辑缜密、无懈可击的论文作者,竟然是一位仅有初中文凭的金坛县年轻人时,极其震惊。

慧眼识珠的熊教授马上写ω 信给金坛中学,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

可是,正在此时有人状告了★王维克,说他启用一个『初中生来教初中,不合规矩。王维克迫于压力选择了离职。

华罗@庚感觉很对不起恩师,加上家里的条件实在不好,去北京的路费都△够呛,就婉言谢绝了熊教授的邀请。

没想到求贤若渴的熊教授回信说,“华先生,如果你不能来清华,我就专程来金坛县拜访你!”

看到熊教授的坦诚,华∮罗庚感觉自己实在不能辜负熊教授的好意,最后由父亲出面借了路费,他来到了清华々大学。

因为遇到了熊教授这个伯乐,华罗庚的人〖生开始改写。

勤奋苦读,成为︼一代数学大师

走进清华园,华罗@ 庚觉得自己的生命和事业,在这个美丽的校园,将重新绽放出新的光彩。

因为没有大◤学文凭和资格,不能当助教,华罗庚刚开始︾被安排去数学系当助理,负责管理公文和图书,帮他人☉抄写材料,每月工资40元。但是他依然很〓开心,每个月都〗省吃俭用,给家里寄回去几♀十元钱。

起初,熊教授让华罗庚由浅入深的学习高等数学,争取考上◣大学后任教。

但是华罗庚心想,人生苦短,从头学起太慢了。所以,他在工作之余就去图书馆看书学习。

这期间,他不仅自学了数学,还学习了英文、德文、法文。后来,他在国外的◥杂志上,发表了三篇用英文写的数学论文,一下子轰≡动了整个数学系。

因为卓越◤的数学才能,清∴华大学破例让22岁的华罗庚当了数学◢系的老师,后来又破格晋升为教授。

在清华校园工∮作的五年间,华罗庚遨游在数学的王国里,变得愈发成熟了。1936年,他被学校推荐去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在剑桥大学,华罗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堆垒素数论中的问题”,他的数学天赋再次在这▓里得到印证。在许多同行眼↑里是非常艰深的问题,他■都能迎刃而解。

比如十九世〇纪著名数学家高斯提出的■三角合估计问题,华罗庚只用了一年时间,便写出了著名的论文《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合估计问题》。

这篇论文在伦敦的有关杂志发表后,引起了数学界的强烈震动。“华罗庚”的名字,一夜之间在英国校园几乎尽人皆知。

在剑桥〒学习的两年时间,华罗庚把研究的“华林问题”、“哥德巴赫ㄨ猜想№”和“他利问题”,先后写了18篇论文,分别发表在英国、法国、苏联、德国、印度的数学刊物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但是,直到离开剑桥,他▃也没有取得博士学位,因为他从未正式申请过。

就在华罗庚潜心专研数学理论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了。得知祖国正在被日本的铁蹄蹂躏,华罗庚坐№不住了,他无法在宁静的校园安心读书了。

1938年,华罗庚拒绝☆了剑桥大学各国数学大师的强力挽留∏,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回国之路。

辛勤耕耘,开创中国现代数学▲

28岁的华罗庚回到■祖国后,在熊庆来教授的推荐下,当上了昆明西南联大教授。

当时华罗庚跟家人居住在在昆明郊区的一个小村庄的吊脚楼上,生活很是清苦。住处的楼下是猪栏和牛圈,卫生环境可◆想而知。

但是华罗→庚却毫无怨言。他曾跟一位采访』他的记者说:“我热爱〗咱们的国家,尽管她现在是这样落后和贫苦,但我相信这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虽然居住环境简陋、生活艰难,但是华罗庚依然没有放弃数学研究,用三年时间写出了《堆垒素数论》。这本书几经周折出版后,引起了世界数学界的震动。

1946年深秋,华罗庚再¤次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访美。纽约的高楼大厦和美丽风光,还有高达两万美金的年ω 薪,都无法挽留华∑罗庚的心。他朝思@暮想的都是亲人,都是祖国和人『民的召唤。

1950年3月11日,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了华罗庚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一封公开信。他在信中写道:“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

千山万水,回家的路最美。

回国后的华罗庚继续在清华校园任教,并担任了新一届数学系的主任。

再次回▲到久违的校园,坐在恩师熊庆来教授坐过的椅子々上,华罗庚百感交集。

他满怀激情地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新中国的数学事业辛勤奔忙。他大力㊣ 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用于社会和工厂,解决了︽很多实践问题。

1975年,华罗庚拄着拐杖,跟助手们一起到大兴安岭,用优选法和统筹法研究“采”、“运”、“用”、“育”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工效,缩短了工期,提前一个月完︾成了任务。

可当时华罗庚依然受到了造反派们的监视。回到↓哈尔滨后,他感到心情烦♀闷、心力憔悴。

那天晚上,他脸色惨♀白,嘴唇发紫,全身蜷缩在〗沙发上……幸好被服务员及时发现送到医院抢救,医生说是突发性心肌梗塞。

这是华罗庚第二次突发心梗。当他醒过来时,拉着来看望他的科学院一位秘书长的手说:“我还没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就病倒了,我对不起祖国和人々民,对不起周总□理的嘱托。”说完泪如雨◥下。

身边的◤人听了,都忍不住转过身去,掩面而泣……

鞠躬尽瘁,把余生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十年浩劫结束之后,华罗庚又参与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并担任所长,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为了←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我甘愿鞠躬尽瘁。”

1979年6月13日,69岁高█龄的华罗庚,被吸收为中共正式党员。终于实现☉了50年来的心愿,他激动得一↑夜未眠。他说,“我要◣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祖国,奉献给党,奉献给人民。”

华罗庚跟恩师熊教授一样爱才惜才,为祖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便是其中之一。

华罗庚还带领这些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们,研制出了第◥一台计算机“两弹一星”,而他№本人也被称为“两弹一星”的元勋。

在近№二十年里,华罗庚为了推广优选法和统ㄨ筹法,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

他用这些方法帮助※了成千上万个工厂、矿山和村庄,他用双脚丈量了100万千米的漫长行程,用生命和智慧谱写了一曲伟大的奉献之歌。

1983年秋天,华罗庚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邀请,再次赴美讲↓学。第二年4月30日晚上,华罗庚参加了新院士的典礼。

当美国科学院外事秘书把←院士册捧到他手里,让他签名时,华罗庚⌒抬起头,一字一顿地▲说:“我想╱用中文签名,可以吗?”当得到肯定的答〇复后,他在院士册上写下了三个方方正正的汉字。

华罗庚因此成为美国科学院120年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外籍院士荣誉称号的中国科学家。

这期间,因为华罗庚工作日益繁忙,妻子吴筱元就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她还充当了华罗庚的私人秘书。

华∩罗庚也认为,自己的成功有一半是妻子』的功劳。

可是,这对相濡以沫大半辈子◆的夫妻,却在华罗庚生→命最后的五年,没有∑ 见过面。

原来是吴筱元心疼他的身体,不想他再次受到1966年那样的伤害,就不同意他到处讲学,渴望他能陪伴在她身边。

可是华罗庚依旧充满激情地到全国各地去⌒ 讲学,他没有理解妻子的良苦用心。于是,这对已经70岁的老人经常¤因为此事发生争吵。

儿女们知道父亲有心肌梗塞,所以不得不让他们★分居,以免父母因为情▓绪冲动出现意外。

直到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演讲时再次∏突发心梗离世时,夫妻俩已经分居了五年,一直都没有见过面。

华罗庚生前曾说:“最大的愿望就是要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做到了。

华罗庚离世后,他的家乡在在区中心的中山公园内兴建了△一座“华罗庚纪ζ念馆”,供后人参∮观和瞻仰,也成为江苏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华♀罗庚虽然走了,但是他高贵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值得所有人尊敬;他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的精神,值得所有人钦佩;他给新中国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值得所有人铭记。

. END .

【文| 伊人 】

【编辑|丹尼尔李 】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河南农ζ 妇看病,意外露出伤疤引来民警,一问〓才知她竟是抗战英雄

有〓炸碉堡成英雄,有堵枪眼成英雄,不料还有用身体滚地雷成英雄的

,